3月24日中華全國總工會在京舉行2023年全國五一巾幗獎表彰大會,表彰2021年以來各個領域涌現出的先進女職工。我省社員張愛敏獲全國五一巾幗標兵稱號。
張愛敏,女,漢族,1972年03月出生,云南省貴金屬新材料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首席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2017年10月加入九三學社,現任九三學社云南省第九屆委員會新社員工作委員會副主任,九三學社昆明貴金屬研究所支社副主委。
張愛敏,一位奮斗在貴金屬科研一線的工作者,一位入社不久卻心系社務的社員。鉆研業務時,她心無旁騖、埋頭耕耘;投身社務時,她活力無限,干勁十足。她就像一株不斷向上攀援的蔓藤,柔且韌,在建功新時代征程中的奉獻著“她力量”,綻放著“她風采”。
巾幗奇志,建功立業勇爭先
1999年,張愛敏從昆明貴金屬研究所(以下簡稱“貴研所”)碩士畢業后便留所工作,進入催化組從事汽車尾氣凈化催化劑研究。此時是催化組公司化的籌劃階段,人少、事多,為了在最短的時間內研發出滿足國家標準和市場需求的新產品并能實現批量供貨,她和同事們經常通宵達旦地在實驗室、生產線和整車試驗場忙碌。雖然她在組里學歷最高,但主動提出要在又臟又累又危險的中試線鍛煉一年。2002年,在別人都認為申報國家“863計劃”項目希望幾乎為零的情況下,她毅然決定大膽嘗試,最終通過自己不懈的努力和前輩專家的悉心指導,年僅30歲的她便成為當時全國最年輕的國家“863計劃”首席科學家,打破了貴研所從未獨立承擔國家“863計劃”項目的記錄,而且當3年后她向國家科技部交出一份評價為“優秀”的答卷后,又成功申報一項國家“863計劃”項目時,便成為云南省第一位接連獲得兩項“863計劃”項目的首席科學家。對于別人可能一輩子也難以取得的成就,她只是低調地說是自己幸運,之后便一直帶領團隊一步一個腳印地踏實工作。正是她及其團隊在艱苦條件下數年如一日的堅持奉獻與不斷創新,才使得最初只有幾人的催化組10年后發展成為國內領先、可以和世界前3的跨國公司同臺競爭的知名企業。
2018年,云南省為快速發展稀貴金屬材料產業,響應國家戰略,啟動重大科技專項“稀貴金屬材料基因工程”,貴金屬集團承擔起重要作用。張愛敏因擁有承擔多項國家重大研發項目的經驗和能力,而被集團領導看中?!跋≠F金屬材料基因工程”完全不同于其他科技專項,具有領域新、投入大、規模大、風險大等特點,張愛敏作為催化專業的科研人員,重新開始新領域的研究不啻于更換賽道,從零開始。然而使命召喚著她,骨子里那股“不服輸、不言敗”的倔強勁兒讓她挑起這副重擔,作為集團內貴金屬材料基因工程重大專項的專職副組長,配合兼任組長的集團副總開展相關工作。她拿出刻苦的學習精神,擠出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查閱資料、深入學習,邀請或拜訪業內專家交流請教,終于半年后完成貴金屬材料基因工程建設規劃的初稿,2個月后定稿提交,并作為3個核心成員之一完成云南省稀貴金屬材料基因工程建設規劃的編制。規劃做完只是萬里長征邁出的第一步,張愛敏白天組織開會討論、協調處理各種雜務,只有晚上和周末才能靜下心來寫可研、做預算、寫總結、做匯報PPT等。依靠組織推進和團隊緊密的協作,如今,已建成先進高效的高通量實驗平臺、智能化的貴金屬材料研發數據庫,國家科技部科技成果評估中心對專項實施成效給予了高度評價。
深耕細耘,埋頭科研結碩果
作為一名女性,無論走路還是做事都那么風風火火、效率極高,這也是她在整個集團的個人記錄多年都無法超越的原因。最年輕,她是第一位全國最年輕的國家“86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而且是連獲兩項;她是昆明理工大學聘任的當時最年輕的校外女博導,在集團保持了12年的唯一女博導記錄;入選時集團最年輕的云南省技術創新人才。成功率高,她申報國家“863計劃”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成功率最高,牽頭申報3次,100%命中率;產出高,主持承擔國家與省部級重大項目20余項;申請國家發明專利10余件,其中獲授權5件;申請軟件著作權6件;編制標準10余個;出版專著3部;發表論文60余篇;培養碩士、博士研究生13人;主持開發并成功應用8種新產品;自主設計、合作開發全球首套多通道催化活性評價裝置。因她的突出業績,連續3次破格晉升至正高級職稱,先后獲得多項榮譽。榮獲“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先進工作者”“最佳女發明家”“云南省政府津貼獲得者”“云南省技術創新人才”“云南省產業創新人才”等榮譽稱號。一連串的破紀錄、一系列的榮譽背后,是一名一線女性科技工作者終難破解的“如何平衡工作與家庭”的問題,“稀貴金屬材料基因工程”專項實施5年的時間里,工作幾乎占據了所有屬于她個人的時間,因每天長時間在電腦旁勞作,她的視力急劇下降,腰肌勞損、頸椎病、腱鞘炎頻發;因工作無法脫身,未能服侍病重的父親,甚至未趕上見其最后一面,成了她無法釋懷的遺憾。
初心芳華 ,盡心履職踐使命
作為一名2017年才入社的社員,張愛敏只能算是社齡尚短的“新”社員,然而作為全國首個新社員委員會(后變更為九三學社第九屆委員會新社員工作委員會)的副主任,她“以新帶新”,與新社員共情共行,從新社員的實際出發,引入新方法、新理念,為新社委的工作注入新活力。為了使新社員更快地認識、了解和融入社組織,積極參與社務工作,做合格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成員,在沒有任何參考和可借鑒經驗的情況下,作為副主任的張愛敏與其他班子成員一起在摸索和實踐中不斷創新,將社務工作和組織建設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得到九三學社中央和社云南省委領導的充分肯定?!奥费荨薄巴虏鄞髸?,這些有趣又接地氣的培訓方式,吸引了更多新社員參加參政議政培訓,從中挖掘、發現了許多潛力社員和優秀提案素材。在新社員工作委員會工作群中有這樣一個傳統,每個社員在微信群中自我介紹并值日一天,這樣的形式加深了社員們的相互認識,活躍了氣氛、增強了組織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作為一名社員,張愛敏時刻不忘參政履職的責任使命,從加入社組織起便結合崗位工作,申報課題、撰寫社情民意信息,其中《關于提高大型科學儀器設備使用率的建議》《關于完善鉑族金屬原料進口政策的建議》《關于地方政府增強養牛業“結節病”傳染病防治措施的建議》3篇社情民意信息分別被九三學社中央、全國政協和云南省政協采用。2021年張愛敏被九三學社中央委員會評為2018-2020年參政議政先進個人。2019年、2020年被九三學社云南省委員會評為社務工作先進個人。
柔肩挑重任,巾幗綻芳華,在奮進新時代的征程上,還有許多和張愛敏一樣扎根科研一線的九三學社女性科技工作者,她們在各自的崗位、各自的領域默默耕耘,靜待花開,胸懷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書寫著自己的無悔青春。
(根據張愛敏提供資料整理)